课程介绍

为了适应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不同学科的需求,多年来我们对电子线路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体系上不断进行了改革实践。
八十年代末期,根据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情况,在课程体系上,将电子线路设置为甲型和乙型两类课程。甲型课程由《线性电子线路》、《非线性电子线路》和《数字逻辑电路》组成;乙型课程由《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微机原理》组成。教学内容上,为适应集成电路的发展,减少了分立元件电路所占的份量,而有关线性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的内容则相应予以加强。编写出版了《线性电子线路》(1994年)、《非线性电子线路》(1993年)和《数字电路与微机原理》等系列配套教材。
九十年代中期,鉴于各专业的不同需求以及电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集成电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我们对乙型课程体系又进一步进行了改革,将乙型课程细分为工程、物理类和化学、生物类。工程物理类由《电子电路基础》、《模拟集成电路》和《数字电路》组成;化学生物类课程为《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内容上大大删减了分立元件部分,强调和突出了集成电路及其应用的内容。编写出版了教材《模拟电子线路》(1999年出版),编写了校印教材《电子电路基础》。
2000年后,面对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学校学制缩短(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的新形势,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学制的缩短和素质教育时间的增加大大减少了教学的时间,为此,我们重点改革乙型课程,将乙型课程设计为一门《电子电路基础》,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是,从现代电子信息系统角度出发,以电子技术的各种最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到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路等,涉及现代电子学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及其应用的一个较光范围的介绍。各不同的学科专业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结合这一改革,与复旦大学合作编写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电子信息系统基础》(2002年出版)。
同时,对甲型课程中的《非线性电子线路》课的内容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重新编写出版了《非线性电子线路》的新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

课程简介

本课程包括必要的网络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常用电子器件的基本原理和工作特性、基本电 子电路的组成、功能及模型化分析处理方法。具体内容有线性电路分析、运算放大器、二极管及其应用、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晶体管的大信号应用、信号发生电路、模拟乘法 器、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等。

课程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目标是在较宽的范围内介绍电子技术的概念和应用,并根据电子技术的各种应用来 讲述涉及该领域范围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 生获得理解和分析电子电路的初步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