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文化的差异
PB99013295 李健
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包括价值取向。自古以来,东西方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但现在看来,这种差异在迅速变小,并不是因为两种文化在进化中找到共通的真理,而是一种的繁盛和另一种衰退。就中国而言,今天的社会崇尚的是“个人价值”,“成功人士”,可谓“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金钱权势、地位的拥有者是万众追求的目标。(当然,不可否认,一个民族在复兴的过程中,需要无数能给社会产生巨大财富的英雄。时势造英雄)。这样的价值观念,已经和西方国家没多大差别了。说白了,今日之东方,是物质与精神都西化的东方。
从社会回归到个人,可以更清楚看到这种变化带来的深刻冲击。我们年青的一代中,了解中国文化的越来越少,以至于提到老庄、孔孟、时只知其名不知其详的大有人在,而对于比尔·盖茨,可口可乐、莫奈却耳熟能详。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的意义仅仅在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忘了内心的修为。我有时在想,我们的思想还属于自己吗?我们日思夜想的是社会、媒体,他人提供的规范和准则,我们操劳以求的,是他们要求或鼓励的;自己的思想里哪里有供“自己”驰骋的天地?我们关注的是他人眼中的“me ”,而不是自己眼里的“I”。这种矛盾的心理,也许源于我们生为东方人却受西方文化的熏焙。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终于有机会静下来仔细思考这一切。
东方文化,无论佛(释)、道、儒,都不约而同地把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之一。诞生在恒河河畔的佛是在苦行中悟到大光明的;而一般人知道得更多的禅,无一例外超脱眼前,而在更远更深邃的地方诉说着生、老、病、死、苦、乐的本质——思绪和欲望的纷烦。所以佛花了很多时间来向众人传播“空”的妙处(在我看来,所谓“空”就是一种宁静,让我想起“拈花微笑”,想起青藏高原的湖,宇宙的空灵)。而道家,也许因为它本来就源于“俗地”,所以说得更直白;富贵生死于我何干?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后来深受道家影响的道教,一直以“得道升天”作为目的;仙人可以在山中下千年一局的棋,可以长生不死,(在这儿不得不提到西方对长生的看法,是理智得不能再理智的:“不死是天谴,永生太可怕”。而东方却不深究,因为道和佛都在这儿找到共通之处——超脱),当心里不再有贪欲,就不会为世俗羁绊。回到道家本身,老庄所强调的“无为”其实并不是什么事不做,而是暗指“无为”背后安详的内心,家园所乐道的“梁濠之乐”就是这种幸福。我印象里《庄子》有一章是说:有个人快病死了,去看望他的人都很悲伤,但他自己却很快乐,并说不管造物主把他的躯体做成什么,无论车轮还是云彩,都是一种快乐,所以生和死没有任何差别。有的人会说他当时一定神智不清说胡话,但能载之以文并流传到今天,就证明有不少清醒的人认为他说得对。当把一切都抛出思想的房间时,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打扰空气的静谧?道家痴人乱语分明是在说:我们同样是不折不扣的拥有这种快乐的人。
如果说佛和道都浸透了玄虚的神秘主义和浪漫色彩,难以说明问题的话,那“正统”的儒家教义应该更适合代表东方文化了。可惜的是,在东方史上,特别是在中国史上,佛(释)、道对儒的影响是深刻而明显的,可以说中国的文人鲜有不涉足释道的。(远的不说,近的如季羡林先生,他对佛教的造诣很深,前不久还对西藏某方寺里铸刻“天书”的铜钟进行研究。据说钟上的梵文在印度现在也没有几个人认识了。)虽然儒更加务实,愿意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活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但不要忘了,儒有两种:“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后者显然受道的影响颇深。除此之外,在文人的抱负受到打击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归隐——且不说归隐的目的是什么,单就选择归隐的原因而论,也许他脑袋里一闪而过的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就是“安宁”。这文化的本能,内心平和带来的无尽快乐已经一代代传下来了。
反观西方文化,就可以体会与东方的巨大不同。他们的文化以基督教为代表,这种文化一开始就以血、泪为象征。一种挣扎。他们很理智地思考存在与虚无,思考现在与将来,……。他们的感受如罗丹手下的思想者,(右手放支在左腿上——痛苦的姿势),连思考也是一种痛苦,更是痛苦的源泉。也许因此,尼采疯了。但由于西方文化的理性,所以才铸就他们在哲学、自然科学上的伟大成就,时至今日这种领先的地位也没改变。特别是哲学,东方的思想家是以浑沌为自己体系的,很多时候是含糊的。我们的先人似乎从来没清楚回答“存在”是什么?“虚无”是什么?也许东方哲学又是最全面的,你可以从中找到一切问题的答案,比如“一生万,万生众生相”。《老子》寥寥数千字,却把宇宙放在你的面前,西方哲学是细分而深刻的,他们关心每一个细节,关心每一个问题的最终回答,所以康德他们写下了不杇篇章。如果宇宙好比一台机器,东方人大概只告诉你这是做什么用的,留下的东西要靠你自己去领悟,而西方人就会从每个零件开始,一级一级往上找,直到弄清整个来胧去脉才长吁一口气,倘若你问他问题,他就会画出一张机器结构图,指着每个螺丝,接口,连线告诉你这是什么,能做什么,前后又是什么。
西方文化由于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很有意思的是,我在这里想起了基督教的“sinful ” ——原罪。也许这就是痛苦的缩影),所以在每个片断章节都让你体会到这种无法抗拒的痛楚。他们的绘画从写实到印象到抽象现代主义,变化得越来越生硬。记得有一幅名叫《哭泣的女人》的油画(应该是毕加索所作),完全是支离破碎的“玻璃块”,注视的目光也会被割痛。可在东方,绘画一直是种享受,沿续着几千年前的风范。飘香的墨,柔顺的宣纸,挥洒自由或柔或刚的毛笔,考究的砚台,无一不让身心得到彻底舒展,“全身五十六万根毛孔都像熨过似的”,作画的内容,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多是快乐、恬和的,鲜有痛苦和扭曲的折磨。在绘画之外,其它艺术形式也是类似的情况。我个人喜欢读小说和听音乐,也就这两个方面比较熟悉,可以说说这方面的似子。小说即使类似的主题,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最喜欢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娓娓道来的文字里有无力抗拒也无从抗拒的哀愁苦楚有肉是主题有一点类似的《麦田守望者》,却是强烈紧张的气氛,书中的男主角说“我愿意当一名守望者,站在麦田里阻止小孩子们中跑到悬崖那边去”,至于音乐,我可以拿一个被认为完全属于西方的形式——摇滚乐来说明一下;摇滚乐是诞生在西方的,大约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流行。十年后在东方首先在日本流行,不久中国也有人开始做摇滚乐。但中国的摇滚乐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尽管节奏飞快,配乐钪锵有力,可无论崔健、张楚、唐朝、轮回……都在词曲中散出想要海阔天空想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向往,这方面以《假行僧》、《花房姑娘》、《梦回唐朝》为例。美国的摇滚乐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是冲突、撞击和撕裂。他们追求的同样是除去一切自由的篱樊,但不同的崔健他们用的是“扫”,而他们用的“踏”。
前面说的,我也不知道对不对,因为惭愧自己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细节上出入很多,对于西方文化更是的一知半解。而写在这儿我也忘了自己本来想说什么。对于开始所提及的西风日渐的原因,其它也不过是实力此消彼长。经济力量强盛的地区,自然会在一段时期里主宰整个世界的文化走向,如千年前的盛唐。如今日之欧美。只是很担心中国人在别人强大之时,在自己强大之前,会不会把我们自己的文化全部抹杀。
最后,很感谢老师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如此多的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把许多感受传递下来。我获益匪浅。感谢再三。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