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听课随笔
——浅谈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化
PB000040106 孟 娟
写下这个题目,就觉得大了点儿,太大了一点儿,不过既然是承受笔,就凑合了吧。
先说说性格。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常常想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性格?慢呑呑的、粘乎乎的,数不清的关系网、道不尽的人情味,一边高唱义勇,一边又缩头缩尾不敢在公共汽车上抓小偷……好复杂。我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搞不懂一些同胞的做法。我读过柏杨写的《丑陋的中国人》,欣赏他的勇气,也明了他的目的:“揭开伤痛,以便治疗”,也相信他不是所谓的卖国贼,却不敢苟同他的观点。当然最反对他的“中国字拉丁字母化”,汉字是一门那么美好的艺术,里面有中国文化的精髓呀!一个民族的个性从他的文字里面一望便知,德国人的严谨、日本人的圆滑……而中国人。就是像汉字一样方方正正、有骨有肉的呀!因为中国字难,老外学不会,影响经济交流和发展,就改成字母,虽然我知道柏先生是好意,想促进经济发展,但——过了!虽然现在中国的孩子苦,即要学汉语,又要学英语,辛苦了孩子们,可还是得撑下去呀,为了文化的传承,为了国家的发展,不苦不行啊!心里还藏了一个大大的愿望,哪天,中国强盛了,不管汉语多难,不管英语多普遍,美国的孩子必要学中文,那天——举杯相庆!然而柏杨先生的另一观点“酱缸”,我却不愿认同却不得不承认,思考了很久也观察了很久,发现中国人的性格的确相当“酱缸”,可是根据进化论的思想,一个发展了五千年的民族,他的性格是不该有也不会有完整的缺陷。“酱缸”一定也有它的道理!那天上课,忽然听到王老师一回:“酱缸怎么了?是酱缸,才能兼收并蓄啊。”一语点醒梦中人,果然、果然!民族的性格和一个民族一样,是三维的、恐怕我们只能从一个四维的视角,才能看清三维的性格,而这个视角我找不到。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人走过五千年的漫漫长路,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虽然不免圆滑世故、明哲保身,但更多经验,更多睿智,对比于一些幼稚偏执的年轻民族,好庆幸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好骄傲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再说说文化,文化是什么?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知道江南纸伞是文化,陕西剪纸是文化,秦始皇兵马俑是文化,万里长城是文化,唐诗宋词是文化,奶奶供桌上的观音像是文化,爷爷笔下的毛笔字是文化,就连田里的泥土,当下过雨,你光脚从上面踩过,它们滋滋地从你的脚趾缝里涌上来的时候,也似乎回响着文化的声音,可是,文化是什么?不知道。我只是觉得,中国人的性格就是中国文化在骨子里的一种沉淀,虽然有此文化太久远啦,在性格里已经嗅不出他们的味道啦,可他们还在,在最深的骨子里面,睡了。说起文化,怎么能不说文化人呢,毕竟人才是文化最活生生的代表。读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最爱的一篇就是《魏晋玄学》,惊讶于中国历史上竟然有那样一群文化人。可以聚在一起讨论“声有哀乐乎?”;可以用长啸表达内心的思想;可以写出美丽的诗文,又可以光着膀子打铁;可以醉得“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以巾军 衣”;可以那么率性地面对母亲的死亡。在那么黑暗的政治下,活得那么精彩。他们是很怪异,可是他们拥有最完整的人格,无论悲伤还是快乐,都是自己。那么洒脱,那么健康,羡煞人也!后来上王先生的课,发现也是那么津津乐道“竹林七贤”,余先生写他们笔下生花,王先生谈他们双目炯然,难道那群人真的是中国文化人心里永远的偶像吗?恐怕是吧。回想历史;魏晋之前,武气重文气弱,多的是有勇有义的侠客,而少文人,当然有“百家争鸣”呢,可是孔子、孟子、庄子、老人,无论入世的还是出世的,太文弱太纤细,太多的考虑了社会,思想很伟大,自己却不丰满,太累了;再往后走,不免想快进到唐朝,那可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唐诗也是很妙,可是能称得上文武全才的大家,只有李白,不仅是诗仙,剑术也高明,可惜又是个外国人。再到宋朝,很容易想到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形容宋朝好贴切,描绘宋词人也好悲哀,当然宋朝还有理学家朱熹,可是大概受了鲁迅《祥林嫂》的影响,总觉得朱子有点道貌岸然的味道。有中国特色越来越近了,流传下来的伟大作品越来越准确,伟大作者的面容却越来越模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曹雪芹的生年,却不知道他的佚事,我们知道的只是一段过程,也不是他的人生。我猜想,“竹林七贤”在文化的历史中应该不寂寞,可是为什么我们看不到类似的率性而且洒脱的文化人呢?大概是历史发展后来,道德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的、严格的约束,人格开始有了准确的公认的标准,于是历史的长河的表面就只浮现出一些忠孝贤良的雷同的面容,而历史人物的丰活的面容,一些充实的、自我的文化人的表情,已经沉在河流的底层,不能被我们所窥探了。现在的社会,真有点儿西化,我们吃麦当劳、看好莱坞,跳华尔兹,喜欢大眼睛美女、高鼻子帅哥,该褒该贬,恐怕不是我们这代人能评论出来的,盖棺方可定论,不知道几千年后,会怎样评论这一代的文化人?
写完随笔,不小心去了一下图书馆,才发现关于性格和文化,都有那么多专业书籍,相比较,越觉得自己写的太过感性也太过肤浅,只好自我安慰:“随笔既是随心所欲下笔。”而且王老师教的是“美术作品欣赏”,我大概已经停留在涂鸦期,听过课,美学上没得到顿悟,即想到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儿,惭愧惭愧!见谅见谅!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