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与养生
PB00006146 朱恒亮
中国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内蕴丰富的传统养生保健文化,自古以来,中国的土大夫们就十分注重养生,注重“精气神”的保养。所谓调神、养心,就是要维护心理活动的正常协调和完整性,接纳自然,善于体验。
中医强调人的精神因素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出了“神形相因”。认为人的形体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即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进人体健康与益寿延年,而不良的精神刺激可以致病:心理矛盾,无所适从能使血压升高;心情压抑、焦虑、烦躁可引起消化道溃疡;情绪剧烈波动和心情烦躁会成为癌细胞的活化剂;喜怒无常,心境时好时坏,沉迷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可诱发癔病;疑心重,喜嫉妒,遇事敏感,固执倔强,则易患偏执性精神病;性情脆弱,行为懒散,胆小怕事,爱钻牛角尖,社交能力差,也许会潜伏有精神分裂症;心境时而飘逸,精力过人,对任何事情都感兴趣,酷爱幻想,但很快情绪一落万丈,随之而来的是冷漠、乏味和孤独,极可能患情感性精神病。
可见养心是养生保健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起起落落的人生旅途中,如何调节情绪,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情,这就是养心的目的。有一位同学,从小学到初中,成绩都很优秀,到了高中,学习负担加重了。渐渐的,他承受不住压力,情绪变得很差,开始觉得身边的每个人都在和他竞争,于是和每个同学都相处不好,一个月内连续换了十来个座位,最后索性不去上课了,终于他的成绩跌到谷底了,只能中途辍学,转上中专了。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人真事,医学上称为心理障碍。虽然换了新的环境后,他的病情有所好转,但也必须靠药物调节。专家表明绝大多数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患者都源于不能接纳自己,不能接纳自己所处的环境,致使他们的欲望扭曲了他们的认识,从而严重地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只有调节好情绪,懂得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学会乐观的生活态度,才能真正解开心结。因而养生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必须同时有健康的精神风貌,保持完整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持有较高的修心养性境界。
拥有完整的心理状态,首先要学会泰然处之,处事达观。人生不会没有忧患,对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复杂问题及任何重大变故,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世态度,要养成理智与冷静的德性,凡事从容以待,冷静思考,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各种难题。
性格开朗,精神乐观也是养生健身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待问题要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宽以待人,大度处事。在生活享受方面,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不慕虚荣,不盲目追求名利和享受,培养幽默风趣感,做到笑颜常驻,笑口常开。
清朝有一位官员,年老失宠,精神抑郁,茶饭不思,请了不少医生诊治,吃些舒肝健脾,补气养血的药物,都不见效。后来听人们说有一位姓叶的医生治病如神,他就远道前往求治。叶医生认真地切脉看舌,观神察色。又详细询问病史后,提笔在处方上写了四个大字。患者接过处方,以为是仙丹妙药,如获至宝,赶忙到药店抓药。药店的伙计一看处方,上面并无药物名称,仅写“冲任失调”四字。冲任失调是妇科常见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月经不调。伙计觉得可笑,一个老头子哪来的月经不调,这位医生太马虎了,就将处方还给患者。患者也觉得可笑,堂堂名医竟如此糊涂,连男女都分不清了。他拿着处方,一路笑着回到家中。此后他逢人就讲这个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一个人感到孤独寂寞时,只要想起那张处方,就忍不住笑上一阵。说来也怪,过了一段时间,患者虽然没再求医吃药,但却觉得吃饭香了,睡觉好了,精神爽快多了。一天,他又特意去看叶医生,想指出他的疏忽大意。叶医生对患者说:“你的病已经基本上好了,不必再担心了。”患者忙辩解说自己并没有服叶医生开的药。叶医生笑了笑说:“你实际上已经服了我的药,只是不知不觉罢了”。
叶医生的灵丹妙药治好了患者的心病,是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多是生活选择我们,而不是我们选择生活。当生活用一个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向上,另一方面要学会适应它。
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学会适当的调节心情。当我们觉得烦恼时,可以选择运动,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一件事:诗歌词赋、琴棋书画、花木鸟鱼、艺术欣赏、古物收藏、旅游垂钓等。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时,精神有所寄托,有助于去除烦恼,陶冶性情,抒情畅志,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郑板桥一生坎坷,但他始终能以乐观的心情对待。他做官时,因为在灾荒之年为灾民请求赈济触犯了上司,结果被罢官。但是他并没有忧郁沮丧,也不为官场失意而郁闷不乐,而是骑着毛驴悠然回到故乡。从此专注于诗。书、画,安然幸福地过着老年生活。养心是养生保健的重要一环,我们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健康幸福。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