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于细微处见精神

——琐谈会意字体现的文化现象

 

PB97003041 田琳

 

一、题外话,我为什么选这个题目

 

与会意字的缘分肯定要追溯到还不知道“会意”这个名词的年龄了。我始终记得小学时发现“歪”便是“不正”时的狂喜;我始终记得曾有一个家长用在燃烧的蜡烛(放在玻璃杯里)上加一块挡板的方法来教孩子记“灭”这个字。会意字,应该是最能体现我们汉字表意而非表音这一特点的吧。笑谈,如果英文也多点类似的单词,我考G考托时便不会背得那么辛苦了。

听了一学期的“汉字文化”,我很喜欢。当然我所喜欢的是其中趣味性的部分,就我个人来说,我对纯文字学的知识没有多大的兴趣,我感兴趣的始终是贯穿在文字和语言之中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的生活方式。诚然,汉字本身便是一种文化。然而,因为它太洗练,太神秘而令人难以把握,于是也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今次试图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会意字背后的一些东西,于细微处,看到一些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


 

二、开篇,谈谈会意字

 

会意字,许慎是这样定义的“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   武信是为。”比,并。类是指名类之字。谊即义。指扌为   即所指,也就是说,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起来构成新字的字形,再把它们的意义融会起来以体现新字的字义,这样的字就是会意字。

从许慎的定义来看,会意字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会意字必须是合体字,构成会意字的各部分应该能够独立成字;

2.会意字的意义应该是参构独体字意义的融合,而非个别参构独体字意义的单显;

3.会意字的各参构部分均起表义作用,不起表音作用。

在汉字“六书”当中,会意字是最有魅力的一类。假借和转注只能算作用字法,对造字无甚贡献;形声字一则过多过滥,二则其形声旁兼备的形式已距祖宗最初造字的方法距离比较远,不便用于文化意象的研究。象形,指事固然是最早出现的汉字形式,但两者均建立在实物可象的基础上,意义比较简单,难以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会意字作为象形文字(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汉字分成象形和标音两大类的话)的最高阶段,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局限性,能够表达一些无形可象的抽象概念,有助于我们根据造字时人们对字本意的理解和历史不同时期人们对字的解释,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文化现象。

 

三、会意字体说的文化现象

 

信手掂几个字出来,谈谈我对会意字中人文精神的感悟。

先是已经举滥了的两个例子:“信”和“武”。

“信”,《说文》曰:“信,诚也,从人从言。”有吹毛求疵者问,人方言为何一定就是“诚实”?的确,如果仅是机械地从感性上去认识,“人言”仅仅是“人说的话”,又或者是“人在说话”,与诚信没任何关系。然而会意字的妙处正在于此,它不仅仅是感性的认识可以理解的,这里已经有了理性的因素。一个“信”字,反映着我们祖先的观念,即人说话必须诚实,这才是信字的本意,也只有从文化,从道德上的角度,才能理解祖先造“信”字时的想法。《论语子路》曰:“言必信,行必果”。中华民族古来即极为重视的诚信观念,便是由这一个“信”字起步的。

“武”,这个字令我感动的是许慎的解释:“武,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这一解释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虽然,今天通过古文的研究,已经发现“   ”乃是人扛着武器走路,融会出的意思乃是打仗而非“止戈”;而且按会意字的定义,许慎的说法也不成立,因为在古代“止”乃是现今“趾”的意义,与“制止”这一引申义还有颇大一段距离。但是,从许慎的解释里,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可贵的渴望安定,追求和平和观念。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好战的民族,五千年历史,无数次战争,却不曾留下侵略外邦的记录。我想,从许慎对“武”字的解释中,就渗透着我们民族对战争的道义要求。“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接下来的几个字,同样充满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

“众”、“轰”,《说文》载:“众,众立也,从三人”。“轰,群车声也,从三车。”这两个字之所以引起我的兴趣在于其以“三”表“众”的方式里渗透着古人朴素的哲学观念。《老子》云:“天生地,地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觉得在古代“三”似乎是一个很特别的数字,为何一定是“三生万物”而非四生五生至今我也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不过“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造会意字时,人们也用“三”来表“万物”呢。

“休”,这个字给我的文化印象来自一位老外的话:“中国人真聪明,那时候就知道人和自然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休息。”初见这句评价,笑,然后,愕然,再然后,大悟。“天人合一”并不是一种抽象的观念而是我们祖先实实在在的一种生活方式,顺应自然而非征服自然恐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准则呢。而在人已经与自然越来越远的今天,看这个字,我惭愧。

“家”,是的,是“   ”。我知道它不是一个会意字但我仍要举这个例子。这个字的文化内涵应当从为什么大家会把它当作会意字去寻找。周国平在《妞妞》里写道:“屋子里有摇篮,摇篮里有孩子,心里多么充实。”倪萍在自传《日子》里说:“有了老人的家,才是最好的家。”其实,看到“家”这个字,我相信大部分人心里涌起的感受与他们是一样的,是中国农民“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那种充实和满足。家,屋檐下有猪,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意象,是中国人对生活,对家庭的追求和想往。尽管我知道“   ”的存在,我仍情愿固守“家”是会意字的观念。也许只是因为,我是中国人。

 

四、我试图站得更高一些……

 

本节拟从物类的关系方面,将会意字分为十二类,并试图剖析每一类的文化内涵,鉴于本人水平有限,这种剖析必然是非常幼稚和片面的,就算做一种有益的尝试吧。

以下的分类方法及每一类的例字,来源于参考书目(4)(附文后)

1.人和人的。多半表征男女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我想这是由于在古代,“社会”这一文明的产物尚不发达,人与人之间以单纯的肉体关系或统治与补统治的关系为主,故字也留下了这一痕迹。如“色”,小篆作“  ”,是一个人伏在另一个人身上,表示男女性交。而“   ”乃是“顺”的本字,是两个人跪在那里,表示他们服从的意思。

2.人和物的。这一类字很多,其文化意义还是更多地在于我们能从中了解到当时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如“囚”,“浴”(古文作“    ”会意人在盆里洗澡),“辇”(会二夫引车前行)等。

3.人和工具的。与(二)类似。包括“戌”“武”等字。

4.两手的。很有意思的一类。古人强调两手谐同工作的观念要远盛于今。这其中有些字是有互助合作的含义的。如“友( )”、“受”等。

5.手和人的。祖先聪明才智的绝妙体现,这一类的字表达了许多难以形象化的抽象概念。如“承”,古作“  ”,像两手从下捧人形,会奉承人的意思。从这一类字中,我们能看出,“手”在我们祖先的观念里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器官,很多时候在字里人们用手来代表一个人。我想从中应该可以发掘一些关于古代尊卑长幼,包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

6.手和物的,与(五)近似,包括“封”“盥”等字。

7.手持工具和物的,这一类字多表示“持握”的意思。也有些反映着某些事物的缘起。前者如“秉”、“兼”;后者如“聿”的(即“笔”的前身)。“史”等。这一类字对研究古人对于拥有,获得的观念是益的。

8、手使工具加到物上的。如“秦”,古作“  ”,两手抱杵舂禾的样子,这一类字多为古代劳动方式象形得来,古代的劳动方式应该是人们感兴趣的文化现象之一吧!

9.人和脚的。如“企”“奔”(古作“    ”,从人从三止)。这一类的字多表各种行进的姿式。

10.两脚的,如“步”“舛”等。

11.脚和物的,很奇怪古人对脚的重视程度(九~十一)也远甚令人。是不是因为今天我们的代步工具已经太多了?汗颜。这一类的字包括“逐”“前”等。通观九~十一类,感觉与脚有关的会意字所表达的意义都较为具体形象,与“手”的抽象概念不甚相同。固然在生理上手灵而脚拙是千真万确的,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意识是否也已经隐藏其中呢?

12.物和物的,很多。如“益”“杲”“明”“库”等等。我很惊讶于古人对自然观察之敏锐。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祖先们观察自然的角度与今人不同。从造字中也可以看出来,“日月为明”“日出木上为杲”。古人更强调直觉,强调感性,他们相信自己的眼睛而并不过多地演绎和推理。这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

 

五、收笔:中国文化

 

其实(四)一部分我本想分成:“人文精神”“生活方式”“哲学思想”等类型,按照会意字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现象来分类讨论的。然而会意字实在太多,限于时间和个人能力我放弃了这一前无古人的分类法而改用蒋先生的系统。不过他的分类法并不太适合我的论题。讨论起来有些别扭,不甚完满,抱憾。

不过,这篇文章还是能够令我满意,我从中国人的角度,说了很多自己对于中国字的看法,这就够了。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从一个个汉字的细微之处,看到中国文化数千年绵延不息的精神,那些精神,其实已经潜移默化在我们的血液里。

我热爱中国文化。

 

 

参 考 书 目

 

[1]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2] 汉字应用通则 王立军 宋继华 陈淑梅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

[3] 古汉语文字学知识 经本值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4

[4] 汉字的组成和性质 蒋善国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60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