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心理学和教育该做点什么?

 

PB98001033 高鹰

 

心理学是从内心深处的角度研究人的本性,是该干什么为什么要干,教育与心理学自然而然是应该深刻联系在一起的,好的教育家、他(她)不仅要是一位精通数学或者文学、或者他也是一个好的哲学家、等等,但他也必须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学家,诺尔贝奖始终不曾关照我国,并不是完全因为某些国家的歧视,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下是否我们的教育出了毛病?在中国民间早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但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和应试教育的结果,家长和教师过早地用灌输的方法让孩子们读、写、算,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求知情趣》和探索欲望。国内不乏优秀的学生,但优秀的天才却没有,似乎都被扼杀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学习掌握前人优秀文件成果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崇尚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一个人如果只知道死记硬背、很会应付考试,把学习创造当成深重负担,而不知道科学创造中的乐趣,是绝做不出什么成绩的,

1.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基础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例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是因为青少年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因此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创设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提供感性知识等等,都来自想象力的发挥。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关创造机制的研究表明,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想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想的统一,发散思想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式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去的一个正确结论,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但创造性思维不仅靠逻辑推断发现的,创造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应鼓励学生摆脱传统思维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开展丰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手工制作,使学生在不同活动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人格健全的学生,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是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认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爱因斯坦:“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一个白发苍苍的诺贝尔获得者曾经说过,他是在幼儿园学到他认为最主要的东西,那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做错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实际上是说他走上科学道路产生深刻影响的是从小受到的全面做人的教育。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

4.培养学生创造的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和某种事物的喜爱或倾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好多科学家从小肯用功,放弃了作为一个学生乐于享受的游戏,玩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正因为他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从科学研究本身得到无穷的乐趣和愉快这是他人无法感受到的。达尔文说:“这一生主要的乐趣是科学工作,对于科学工作的热心使我充实或赶走我的不适。”居里夫人说:“科学是我最大的爱好”。

综上,结合在教育之上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包括心理学思维能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能给我们和我们的希望做得更美好。

 

一、培养人的才能(才能的形成与人格力量)

 

谈到科学创造的才能,人们很容易想到天才、天资、天赋这些词儿,天者,非人力所能也。不但一般人把科学创造的才能往往归之于天赋,就是某些大科学家大学问家,也视之为上苍赋予,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宣布:“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天才就是那些天赋的才能”,“天才是天生的心灵禀赋”。歌德曾经对音乐才能发表过困惑,矛盾的感叹,一方面它肯定:“才能当然不是天生的”,另一方面又说:“音乐才能很可能出现最早,因为音乐完全是天生的”。另一方面又说:不过像莫扎特那样一种现象实现对象的是永远无法解释的奇迹。

科学创造的才能是不是天生的呢?应当怎样理解天赋、天资呢?这是心理学长期探讨的课题之一。有一种看法,是把才能、天赋天资置于生的范畴,从遗传角度肯定才能是天生的。但是列举多少神童的例证,也难认证明才能是天生的。我们也可以拿出反证,否定才能是遗传这种观点,例如德国作曲家享德尔,其父是理发师,奥地利作曲家、交响乐之交海顿、其父是制造马车的工匠,母亲是厨娘,他们都不可能从父母那里得到音乐才能的遗传因子。另一种看法,认为才能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所有人的先天素质都一样。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watson)就是一个极端环境决定论者。他说:“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孩,让我放在我自己特殊的世界里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孩当中,我随便拿出一个人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环境决定论者完全否认先天生理素质对才能的影响。也是经不起事实的证明的。华罗庚5岁时就用口算帮助爸爸计算5位数的乘法,当然是在学习乘法规则后。

为了弄明白艺术创造才能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要辨明什么是天赋。天赋不是别的,只能是素质,就是能成为才能发展的基础的解部生理的特性,而不是才能本身。天赋与才能有联系,它给才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生理素质这个物质基础,但天赋不就是才能。如果不能被利用,那是毫无价值的。现代科学证明了人的生理素质是有差别的。据目前脑科学提供的材料来看,人的神经系统的结构机能单位是神经细胞或者神经元。在大脑皮层中100-1000亿个细胞,神经细胞的类型不超过150种。这些组成部分的特点,在人们之间差别不大。人的生理素质的差异主要根源于脑的宏观结构的差异、系统分明的脑的宏观结构和机能系统,是创造力,才能的物质基础。

既然才能只是发展的生理素质,并不是才能本身,它也就不是才能形成和发展的唯一条件,还有更重要的条件,即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包括家庭教育条件,学校教育条件,社会文件条件。后天的教育对科学创造才能的形成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

人格力量又是从哪些方面推动才能的发展?

首先是确立了创造的志向,对科学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沉迷于其中,从事创造活动的人格力量,无疑首先表现在指向性兴趣。兴趣,“就是对于对象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创造出来优先地对于这个对象加以注意的趋势。”兴趣各式各样,这种兴趣不是长时性的注意于对象,不具有固定的指向性。科学家对科学创造作为自己的兴趣,他就会(也应该)对科学创造具有坚定性的兴趣,这将是他施展才能,发展才能的最重要力量。这种长时性的兴趣就是人格的力量。

其次,正确的自我估价,恰当地选择发展方向,也是形成和显露才能的一种人格力量。“错误的志向不能有什么科学,纵使有成果,察觉旁人的错误志向并不难,难在觉察自己的错误志向,这需要很大的神智清醒。就连觉察了也无济于事。人们还是在踌躇、犹豫,决定不下来,就像人总舍不得抛弃自己心爱的姑娘,尽管已有很多迹象象征她的不贞。“爱好科学的青年,应对自己的志向和才能是否协调作出恰当的估价,调节好这两者的关系,使自己的才能在适合的领域发展。

 

二、想象力的发挥

 

打个比方来说。对一个事物,用艺术的眼光,它是一件艺术品,是艺术家想象的创造物,是可视、可听、可触的东西,假如李白的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相信你自然懂得这首诗描写了汪伦为李白送行时的情景,但你不是靠逻辑推理来判断的,而是凭借直感将诗联成一个整体情景,悟出它的整体意味的。这种由此至彼,由近至远,就是想象的发挥。

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学生的异想天开要不泼冷水,甚至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注重人格整全的培养,使其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并认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统一起来。

 

 

参 考 书 目

 

1] 孟德斯鸠《罗马的盛衰原因论》

2]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

3] 杜国庠等著《中国思想通史》

4] 卞之琳《英国诗选》

5] 《实理心理学史》上册

6] 弗洛佛德《爱情心理学》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