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有感于做“陶”
PB00002008
宋 燕
谈起陶瓷,人们会很自然的想到景德镇。而对历史悠久的磁州窑所在地——河北彭城——我的家乡,却知道的人很少了。磁州窑的衰落由此可以窥见一斑。
但作为一个彭城人,我仍以之为荣。也许是从小周围的世界就充满了陶瓷,所以自然而然我对陶瓷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却没有机会对它有更深的了解。
《陶瓷欣赏与制作》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对陶瓷有了更深的了解。陶瓷不是一种工艺品,而是一门有着深远内涵的艺术,通过它,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的情绪,是人的个性的一种充分表现。
当我手里拿起一块陶土时,它是没有任何个性可言的,只不过是一块泥。一边揉泥,一边感觉,很快我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种想法:这块泥就应该是只鸟,是座小屋,是……。接下来,就是把我的想法付之于行动。我从不完全把泥拘泥于我的构思,而是顺势而行,依其本身,自然而就。人源于自然,事源于自然,回归自然,才是回归本真。这是我的思想,也就是我的作品的个性。也许手法不够精致,不够纯熟,但我尽力而为了。
通过做陶,放松了心情,陶冶了情操,也许此话很俗,但却是我想说的,科大的气氛是凝重的,学习是繁重的,心情是压抑的。但当我一走进这间陶艺工作室,一接触到陶土,
一切不愉快的事都立即消失,我的手中只有陶土,我的脑中只有陶土,全身心投入,不知周围任何事。当我的作品完成时,我的心情是那么舒畅,我的不愉快不会再回来,也许都倾诉给了我的作品吧!我恢复了平静,知道了明天的路该怎样去走。
就拿我的一个作品来说吧。一个用盘条法缠绕的一棵枯树,两根枯藤互缠互绕,爬向枯树,又垂向地面,这正是我当时去做陶的心情:很累,过得很迷茫,只是忙,却不知忙的是什么,所以两藤互绕,却是枯树。当我做完它后,发现心情好多了,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一向是乐观派。所以在枯树上做了一个大大的眼睛,说明我明白了,我期望明天的阳光再次普射大地,又是一个美好的日子。
这些就是我做陶的感受,我很感激这门课,使我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早些烧好,让我带回家乡,回到陶瓷的故乡,得到心灵的慰藉。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