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悠悠山水,悠悠我心

——《山居秋》读后有感

 

PB98011048 王新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写许多山水田园诗歌,就我个认为:《山居秋暝》是其最有名的一首。诗首即出时节,是秋天,而且是在下了一场秋雨之后的傍晚。雨用新字描述,很新鲜,意思指雨刚刚下过。这样一来,本来是萧瑟的秋天就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活泼起来了。身处山中,后句明明提到另有他人,在这儿却用空字,实是指山的空旷。空旷的山中,雨后就更显得清净,尤其傍晚时分,清凉之外,幽静的氛油然而生。山水相依,别有洞天。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中写的是景,但寄托着诗人对安静纯朴的山村生活的热爱。

太阳才下山,明月已悄悄升上,到了秋天,林叶较为稀疏,明月好像洒落更多的清辉。经过这阵雨的滋润,泉水不断涌出,轻轻滑过溪石,清澈洁净,在月光下闪烁着。第二联单纯的描汇眼前景,但读来像置身书画中,我认为这正是王维的神来之笔。可以说写景中含情,抒情中藏景,真正做到了情与景交融,诗与画结合。这种把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互相融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王维的这首山水诗,向来被众家誉为“无我之境”的典范。它写的宁静、安谧、怡淡的境界,内净外静,烘托出一种远离人世、寄情山水的氛围。静,是环境、景物的客观状态;净,是心灵、欲念的主观愿望。秋天的美景给人以心灵的沉静,性灵的超脱。

或许,身处滚滚红尘之中,当代都市人少的就是这种幽静恬淡的心情。太多的喧嚣已经麻痹了人们心情。一个设想:也许,许多人都追求这样一副如诗如画的情景:

正独自欣赏美景,竹林边突然传来嘻笑声,原来是村庄的小姑娘洗完衣服要回家了;不远处的水岸旁,有一大片荷,荷叶忽然翻动起来,仔细一瞧,原来是渔夫准备捕鱼去。水波荡漾,静景之中充满了动感。遥望群山,山中虽然空旷,但并不是死寂的一片,也有人们的活动,此时,自然与人们浑然一体,和谐而优美。一切好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象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身处其中,快哉悠哉!

如果说要在十九世纪的欧洲乐坛选出一位用音乐来表达田园诗般优美意境的大师,人们可能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肖邦。这位才华横溢的钢琴诗人,音乐作品是那样地引人入胜,洋溢着中国古典田园诗歌般的幽雅、宁静的美。当我偶然之间谛听到肖邦《降E大调夜曲》,那些简洁和鲜明的主题,清新淡雅的乐句,淡淡的忧郁和哀伤,质朴平和而又不乏优美的音色,不由让我自然地联想起王维的空灵而意境深远的山水小诗《山居秋暝》中描绘的夜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我不由感到几分惊讶,把一个十九世纪的欧洲音乐家与八世纪的中国古典诗人相提并论,似乎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当一个艺术家以不可抑制的激情陶醉在美丽故乡的景色中时,无论他采用诗歌、绘画还是音乐来表达这种美,他总是以最自然的方式成为无可争议的诗人。从这一意义上讲,肖邦与王维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大师,以非凡的艺术才华,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他们各自的艺术领域,为人类描绘了一幅幅清新隽永、美伦美焕的艺术画卷。

环视窗外,西区的“芳华园”业已改造完毕,小亭水榭,也别有一番风情。无聊之中,小坐于水阶之上,看皓月当空,水光盈盈,再其品味王维之《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身入境,悠哉快哉!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