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水的硬度
——老子思想中的柔
PB01203264 闫卫刚
《老子》五千言中,称颂水之美德的地方不胜其多。因为,水无定体,盛于方则方,盛于圆则圆;它大不可极,深不可测,远于无涯,长于无穷;攻之不破,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燃。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世界上再犀利的刀,也别想斩断最细小的溪流,老子说道:“天下莫软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一句话,道出了“水”的硬度。
而水所体现出的自然便是弱可以胜强,柔可以克刚的道理。
师法自然,顺天从性,是道家标举的人格思想,而在老子看来,那离不开无为之柔的意志力。韩非子提出:老聃贵柔。贵柔,其核心则是主动的无为。无为不争,就是意志的柔。
柔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生存的前提和法则。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深刻的说明了柔之重要性。曾听过一个小故事;有人争论人身上有什么东西最坚硬,有人说是牙齿,有人说是骨头,而还有人说是舌头,理由是牙齿骨头一碰之下,或碎或折。而舌头,伴人一生,不碎不折,是以最为坚硬。“水”之硬度,从中可见一斑。老子从自然界中的生生灭灭悟到,柔与生相伴,刚与死相随。人若一味“有为而争”,最终会导致毁灭。他的这种人生哲学,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道理谁人不知。
柔既是生的法则,又是力的象征。柔体现出的是比刚更强大的力量,它充满活力,预示着发展,老子以婴儿为例,婴儿骨软筋柔,而正因如此,“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擢鸟不搏”,蕴涵着蓬勃生长的无限生机。而柔,本身就是一种刚强,“亢龙有悔,盈不可久”,而以守为攻,以退为进,这样的柔,自然能克刚胜强。老子这种思想广泛地渗透于中国古代士大夫观念中,成为隐士,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种重要谋略。
柔与老子的其他思想也有深刻的联系。老子所说的“道”,就多以阴柔之物喻之;而“无为无不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法自然”也明显透露出“柔”的思想。而“柔”所体现出,也正是老子“无为无不为“”不争而善胜“的思想。老子最终骑青牛飘然而出函谷关,正体现出他的这一思想。
而自然界中最能表现出“柔”的就是水了,它上天是为雨露,下地则为江海。万物赖它而生,它润泽万物而无所取,无所争。它又可覆舟决堤,一路奔,势不可挡,转瞬摧毁了万物。它少之聚为水滴,水滴而石穿;多之聚为海洋,潮生潮落,怒涛狂波,莫与之挡。凡此种种,都是人格思想的意志力,即柔的绝妙象征。用老子的话说,圣人就像水一样,“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其中蕴涵着丰富微妙的人生哲学。
读懂了水的硬度也就不难领悟老子的哲学。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