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开向艺术世界的窗
PB01000819 张
雷
陶瓷艺术作为科大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对于习惯于逻辑思维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很好的人文教育课。
选了本课后,我深知这样的机会难得,在认真听了理论课之后,我们进行了实践动手制作过程。其间,我的主要作品有四件,下面就这四件的构思、成型及效果进行总结:
一、“诺亚方舟”与“巨大贝壳”。有感于泰坦尼克号碰撞冰山。我想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并想到了当时的情形。我就塑造了一大块冰山,在手中捏着捏着,将其压扁的冲动冲了出来,(可能与不畏困难的个性有关)渐渐的变成了一片。我再将其稍做加工,变成了立在地上的扇形贝。为了对比,我再来捏个极小的“诺亚方舟”。船上有蛇、虎、鼠等,其中人做的最小,意在突出人在自然前的渺小及人的迷盲及目光短浅,对自然的巨大破坏。最后,由于构图有点单调,我又用泥土捏成了藤蔓搭在贝壳肩部,又意味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向上的精神。
二、一座残山。有感于上次冰山扇贝的感觉,这次又做了一个扁平的大块,并将其压于地面。联想到物理实验上的正态分布,我将其搞成了中高边低的形状,由此联想到了高山,我将山的两脚坡度做得很小,自然,山腰坡度就很大,这寓示着人生如登山,最低处容易,越往上走越难。学习尤为如此。想到社会上有些人稍有成就就自满骄傲并由此失败再很难爬起。我在山的一侧制造了一个缺口,意味着从山顶摔下再向上爬就很难了。我又在山壁上刻了“小心”二字,警示自己,警示世人。
三、我的姓氏——“张”。源自繁体字“ ”它意寓一个手持弓的老翁。以此为意境,我先用泥条上细下粗地弯成了一张弓并用一铁条支持。在塑造了一个人的形象,考虑到老翁的长发,我给他戴了一顶蓑帽,后面延长,构成头发的样子。一手支腰,一手拿着弓的铁条部分,仰首昂视,一幅无所畏惧的样子。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缺的就是这样一种霸气,一种自信的心态。人生就要这样不断地拼搏,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烛台。老师用多个泥条,逐次盘叠构成了一个烛台。我不想接老师的意思走下去,就自己想象烛台原形。突然我想到自己喜欢笔筒,为何不设计一个多功能烛台,以笔筒为依托。既可当笔筒,又可点烛?我直接用泥片环绕做成一个笔筒(下为空心,不影响其功能),用泥条作成一莲花状烛座,下面粗,放在笔筒一侧,上稍细支持一烛盘,烛盘周围用三个互相挫开的120度花瓣环绕。既美观通风,又反映了和谐之美。笔筒也是一边高,一边低,将烛台偏向低的一方,以保持其平衡之美。我想这源于很多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和谐、中庸的思想,有传统的一面在里面。
还有一些小作品随意而做,过于具象,思想意义不深,就不在这缀述了。
通过上陶艺课,在理论方面,我们获得了很多人文方面的知识,比如陶瓷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很多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等等;另一方面,老师给我们进行美术欣赏教育,用这来发掘我们内心深处被压制、埋没已久的直觉及人文素养。我发现老师讲的好多东西直接触至我内心深处,产生了共鸣。比如练字的欣赏水平与写字水平的增长关系。字如其人,字能反映一个人的最近状态等。这些让我们明白了自己的直觉还是正确的。
可以说,陶艺课给我们打开了扇窗口。一扇从科学世界走向人文艺术的窗口。人文与科学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对我们长期习惯于科学的少年班同学进行人文主义培养是很好的。必将有利于我们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并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有很大改变,更全面,更人性化。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