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发现美的眼睛
PB01206161
王乐天
我当初选择《书法实践》课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曾经听了王祥老师的《西藏行》报告、神秘的西藏是我向往的胜地,看了老师带回的图片,更强化了我的向往。于是,抱着一种继续追求美的态度,我来到了书法实践课堂,而这门课也的确没有让我失望。
学习这门课,我不仅仅学会了如何练习和欣赏书法,更重要的是从一种美学的高度来欣赏书法,欣赏自然,欣赏整个世界。在这个学期之前,如果有人问我某样东西怎么样,我可能会告诉他很美,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因为这个原因,我也只能欣赏到一些显而易见的美。而过了这一个学期之后,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别人,那件东西美在哪里,如何才能创造出来,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那些被我疏忽的美,在记忆中重现,在追忆中被珍惜。这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王老师有一次给我们放的太行山之行的一些照片。那里面的村落令我想起了我的故乡。以前故乡在我眼里,贫瘠落后、凌乱不堪。而那一刻,当我再回想起故乡,那池塘边的黄牛,“泰山石敢当”石碑旁边蹲着的老汉,甚至连老家庭院里的老槐树,都是一幅美丽的风景,他们反映着城市里所不易看到的自然活力,我才真正感觉到:我生命的根,我一生的慰藉就源于故乡那普普通通的山脚下。这些,也使我重新开始体会那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另一点令我感触很深的是老师的一句话“自然是中国人的宗教”,这句话讲的遍数不多,可是我从第一次听到就记住了它,并且不断的玩味。当我看到世界杯上,一些基督教徒在赢球后,在胸前画十,然后将食指放在嘴唇上轻轻一吻,感谢主的恩赐。当时我就想宗教的力量太大了,那中国的信仰是什么呢?自然。中国的广阔疆域和几千年连续文明的文化积淀,也使中国人具有了以自然为宗教的能力。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选择更加贴近自然,甚至要表达感情时也常常先写景。自然给他们灵感,给他们思想驰骋的广阔天地。现代社会中,人们心情不好会选择出去转转,只要有一些经济能力,就愿意花钱去一些名山大川饱览一番,自然对中国人太重要了。具体到在科大学习,学累了我们会选择去眼镜湖看垂柳的倒影,或到空旷的西区看夕阳,这时候我们都很虔诚,很平静,很放松,很淡泊,很美。
现在我的毛笔字还是很丑,因为没有基础,点画都写不好。不过,我想我会一直练下去的。即使我永远不能把字写的非常完美,但至少我学会了欣赏美,获得了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这就够了。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