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的不平凡
PB99OOO812
李雪飞
说来好笑,我陶艺的启蒙教育还是一部电影,那是高中,和同学一起看《人鬼情未了》,女主人公老是在一个泥盘上转啊转,同学说,这是在做陶,从此,我就以为陶艺就是转啊转。来科大以后,见过现代艺术中心的那N个破罐,大家也说那是陶艺,于是我就很纳闷,陶艺不是很形状规则,很严肃的一样东西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迫不及待的选了陶艺课。上了理论课以后,我才发现陶艺原来是很多彩多姿的一片空间,人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倾注于泥土中,真可谓用最平凡的东西来表现最不平凡的东西。看着老师给我们介绍的一件件作品时,心里早已按耐不住那股想自己动手的冲动。
终于等到了去陶艺中心的那一天,之前,我一位室友千叮万嘱让我为她捏一个碗,所以我去了,想也没想就开始捏碗。我先拍了一个大泥饼,然后想把它窝起来,可是我发现根本行不通,不是这儿捏不到一起,就是那儿裂了。这时,我想起老师曾讲过用泥条盘筑的方法,于是,我扔下手上的那块泥就开始搓泥条,然后很仔细的把它们盘起来,可是还没有盘成时,碗就开始坍了,慌得我连忙补救,但是碗上的泥已经开始干了,再也粘不上了。眼看着就要功亏一篑了,我正满怀沮丧,突然,我又想出了一个“妙计”,再捏一个小孩,让小孩抱住碗,这样或许就能保护碗不再坍塌下去。可事实证明我错了,小孩胳膊的重量加速了碗的“死亡”,我的第一件作品就这样毁于一旦,看着其他同学完成的作品,我那个郁闷就别提了!回去以后,我想来想去,唯一的错就在于泥条搓的太细,可是我想,泥条粗了不是很难看吗?第二个礼拜,我早早的到了陶艺中心,尝试性的搓粗粗的泥条,然后把泥条盘起来,做好以后,我发现并不如我开始所想,这样粗粗的泥条盘成的碗别有一番趣味,陶土做的东西本来就很有质朴、原始的感觉,配上这样粗的泥条很是相得益彰。看着这个土土的、笨笨的陶碗,心里一阵阵喜欢。
这就是我的处女作诞生经历,后来又接连做了笔筒,灯台和自己的姓,其中做姓时,又很是费了一番周折。
上课时老师讲“李”字就是树下一个小孩,于是我就先捏了一棵树,上面有枝杈,下面有根的那种,还刻上一些树纹,可是做好了我发现树站不起来,那索性就做躺着的吧,然后我就又做了一个泥盘,把树放在上面。刚做好,老师走了过来,左看看,右看看,说:“你这棵树要立起来才好看!”说着,老师就动手替我的树加了一条根,马上,树就站了起来,果然,这样就显得精神了。下一步该做小孩子了,捏个小人多大的呢?理论上来说,人在树下应该比较小,可是太小了,又显得比列不恰当,人大了,又不合字意。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又去请教老师,老师建议我做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一下就解决了让我想破脑袋的难题,不禁自叹驽钝。说归说,我还是做好了小婴儿,斜倚在树下。哈哈,又一件作品完工了,我又机灵一动,做了个小鸟窝放在树上,还有两只嗷嗷待哺的幼鸟,这样有为我的作品增色不少。
一个学期的陶艺课就要结束了,回想制作陶艺真是一件很怡人的事,还真有些觉得不过瘾呢,所以作此小记,留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