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雨中清歌徐行
——赏析苏轼《定风波》
PB00011135 何海涛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雨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元丰三年(1082年)三月,苏轼被贬至黄州,一日,他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去,途中遇雨,有感而作。词中处处表现了词人不畏风雨的旷达态度,实则写作者不畏政治的打击迫害,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此词语意双关,含蓄隽永,意味深刻,值得人们品读。特别是词人所表现的达观,忧乐两忘的情怀,也值得我们体味。那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背后,是怎样一颗伟大的心呢?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嘉佑年间中进士,步入仕途。他年轻时已经是才华横溢,与当时同朝为官的宰相王安石私交甚好,可是他不完全同意王安石的变法,于朝中容身不下,就自请外放。先后任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通判。元丰二年(1079),被王安石手下用“文字狱”逮捕,此事王安石也不知情。几欲处死,后在王安石和其弟的努力下逃得一死,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史。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当时宰相府)。谪居黄冈四五年后,司马光派复掌大权,但又不同意他们尽废新法,一再遭贬,直贬到海南琼州,后赦于归途,病死于常州,享年64岁。
词人一生屡遭贬谪,但始终对现实和生活充满希望。我想伟人在经历种种磨难以后愈发的伟大,这也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了。在饱经忧患后,词人以他旷达而有才情的心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词作。
苏轼有一句诗:秀句出贫寒,身穷诗乃亨。这是他创作道路的真实写照。他很欣赏杜甫的报负: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少年就立志:少小不为身,宿志固有在。
苏轼的才华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不仅是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文而论,在八人中可列一流;他的诗在宋朝可列四大诗人之一;而且还精通音律。
下面就词的意境,阐述一下个人的看法。
南方秋天的雨总是淅淅沥沥的,说来就来,总是很烦人。苏轼和其友人出游归来时,不巧碰到了。阴沉的天空愈发的低沉了,沉沉的压在人们的头上,黑云压城城欲摧,雨又滴滴答答的穿过竹林,茂密的竹林里该升起了蒙蒙的雾,有人不禁心烦起来,赶快脱离阴沉的地方。词人默默地走着,宽大的衣袖随风而舞,飘飘的衣袂犹如凌波仙子,脸上露出一丝高傲的笑容,于是他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木屐踩在湿漉漉的地面上,只沾其少许的泥土,在这样一个秋日的黄昏,远处的一切都是朦胧的,深吸一口气,潮湿的微冷的空气充满了肺部的每一个肺泡,一种舒展四肢,泡在流水中的感觉传遍了全身,原来是这么的愜意啊。走在林间的小路上,四下展望,天地都是这么灰蒙蒙的一片,渐渐地感受不到了旁人的存在,似乎只有我这么一个人孤独的走着,除此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于是词人又写道:竹杖芒杖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人这么忘我的走着,突然感到冷了。早先的酒劲已经过去,有点湿的衣服被风一吹,冰冷的摩擦着肌肤。好在夕阳终于斜照了,金黄的阳光迎面撒来,一切又融在带点暖味的金色里了。这时的空气清新极了,空气里似乎没有一丝灰尘。山头红到极致的太阳,的确招人喜爱。无论什么,做到最好的时候,都是令人喜爱的,这太阳也如此,居然颜色纯正到如此。词人的心里流过了一丝暖意。他就写道: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余下的路程,就是斜照和浅见相伴了。舒适惬意的环境令人浮想联翩,然而一身的坎坷总是摸不去的回忆。回身望我走过的竹林,在斜阳的光辉中,渐渐化为一些模糊的影子。他突然想到,世间的事其实很简单,说他没有,他就没有了。于是他就深情地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语言通俗易懂,所以不用为个别词语做什么解释了。这首词在平常的生活小事中,寓于了高明的生活哲理。每个人都活着,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悟出点什么来。而词人可以在创造的优雅的意境中,在平常的生活情调中,自然的阐发出深刻的道理来。我觉得有佛家的境界,化之无痕,潜移默化。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