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性格与成功
PB97018022 翟梦瑜
引 言
心理健康不但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标志,更是所有人成功的必要条件。面对高速发展的21世纪,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拥有健康心理就是拥有的健康的一半。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对健康下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而对于渴望成功的人们来说,一切财富、智慧、幸福、成就都将源于人的心理健康。我们大学生更是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自我,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希望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
对人的心理的探讨与研究,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古代哲学、医学、教育和文艺理论等许多著作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自从19世纪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后,经过100多年发展,心理学已是具有100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学科体系。心理研究要为应用服务。应用心理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诸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咨询心理学……都是心理学庞大学科体系中的成员,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会继续增加。心理研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联系将更紧密。
现代心理学虽然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但主要的还是以科学心理学为主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而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在科技领域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它主要是由科学创造心理学,科研管理心理学,科技人才心理学与科学社会心理学所组成。幸运的是我们学校开展了科学心理学课程,使我们受益匪浅。课上,我们讲到了非智力因素(兴趣,情绪,意志,性格)在科技创造和人才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上吴老师课的过程中,我逐渐的体会到:我们许多人的一生,并不缺乏才华,能力和机遇,却总是与成就擦肩而过,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还不具备健康成熟的心理和性格。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成功的必然选择,而其中一个人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为了论述我的观点,我想先做这样两个比较:
1.懒与勤
人们常说: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富有创造性的人们。其实,这句话反之也可成立,机遇总是与那些懒惰、被动的人无缘。机遇,往往是在人作出积极准备的过程中出现的。在相同情况下,有的人有机遇,走出困境,而有的人却与机遇无缘,自然也就难以走出困境。这种积极的准备,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错失良机的实质就是丢掉了本应完成的创造性准备过程,这对于被动、懒惰的人来说,就意味着丢掉良机。
这不禁让我联想起我们97级提前毕业的事情。当我们知道可以提前毕业的时候,已经是大三的暑假,更确切的说是大四开学,因为是放假以后才发的通知。班里很多人不是不想提前毕业的,包括我自己在内。可是,大多数同学都属于有些懒惰的一类,没有为毕业做好积极的准备,无论考研,出国或者工作所需的前期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只好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大好机会失去。但是我们班里有位同学,从大一以来就非常的刻苦用功,她打算出国,而所有的考试也都提前考完了。对她来说,提前毕业时机已经非常成熟。现在,这位同学已经远在美国,不能不使我们有些羡慕。
2.强与弱
古往今来,那些临危不惧、遇厄运而不屈的强者,不仅总是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多少带着一些令人感到神秘的色彩。他们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磨难和困境对于怯懦者,无异于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对于强者,则恰是他们孕育力量的基地,走向胜利的前夜。正所谓:
强者,迎难而兴;
弱者,随难而哀。
韧性,也就是心理的耐力,美国性格心理学测验专家罗森茨威格,最初使用了“耐力”这一概念,并将它定义为:“能够战胜、驾驭心理适应。也就是说,可以抵抗挫折而没有什么坏适应反应的能力。”可见,韧性就是一种对困难和挫折的巨大的心理承受力。这无疑是强者性格的又一个闪光之处。
自制力,是一个人关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束自己言行的品质。对盲目冲动和消极的高度克制,善于排除身体内外的干扰,坚决采取理智的行动,是这种品质的集中表现。
就拿失恋来说,它会使人懊恼难过失望甚至于愤怒,尤其会给那些为此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和情感的年轻人以沉重的打击。校园里不乏这样的例子。因此而耽误学业的同学也大有人在。其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性格还未完全稳定,并且大多数大学生都在倍受宠爱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经受的意志磨练比较少,意志不够坚强。
强者的爱情生活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恩格斯失恋过,贝多芬失恋过,许多强者都遭受过爱情挫折的煎熬。而他们所以没有让失恋的痛苦和悲伤扑灭追求生活和事业的热情,正是由于他们能够驾驭自己。确切的说,那些被称为强者的人,不是因为他们不会有任何的消极情绪和动机,而是因为他们以强大的自制力将其战胜而后才成为强者的。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里说:“人生是一场无尽无休,而且是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的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这分明是指出了生活的“第二战场”。如果说在生活的第一战场上,人们面对的是挫折失败等等有形的公开的敌人;那么在这第二战场上,人们面对的却是自己心理上的无形的敌人。就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比第一战场更困难,更艰巨的战斗。有多少人,与其说是被客观上的困难所击倒,不如说他们是被自己内心的敌人所征服。而强者之所以为强,恰恰由于他们首先都是驾驭自己的主人,战胜自我的勇士。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少会遇到那种惊心动魄,生死攸关的困境。但是,若要从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中到的一般性困境中冲出去,显示出一个强者的胆魄气度和力量,仍然少不了坚定的信念。这信念可能是对生命的渴望,可能是对爱情的追求,可能是对科学的执着,可能是对正义的捍卫,而没有它们,人们将永远不会成为强者。
使我深有感触的是最近发生在我的一位室友身上的一件事。这位室友跟我们一起联系出国,但是她又前思后想的怕出不去,又要同时找工作,又要同时考研。这本无可厚非,前人也不乏同时做几件事的例子。但这个同学,出国材料还没寄完,就开始花了很多时间到处跑着面试。可是面试了一些公司以后,毫无结果,又觉得烦了。于是停止找工作,开始寄材料,匆匆忙忙把材料寄出去,开始赶时间准备考研,此时已是12月底,离考研还不到一个月。好在考我们外语系的研究生,除了专业课英语,只要复习一下二外和政治。于是此室友开始昏天黑地的背政治,看德语。由于她从来不去教室自习,我有幸见她刻苦的样子。真的是从起来就捧起书,熄灯才放下。当时,我还对她颇为钦佩,认为她虽然平时看起来比较懒,关键时刻比我们强多了,我们可是连条后路都没给自己留。不成想,就在前几天,离考研还有一个星期的时候,她突然向我们宣布不考了!说实在受不了了,累得要死了,估计考也没希望,还是放弃吧!我简直大吃了一惊,怎么可以这样?名也报了,也花了那么多时间复习了,就算累,好歹只有几天了,怎么样也要去试试啊!不过想想她找工作和以前的一些事,我又觉得其实也不是那么奇怪了。我觉得,除了对自身能力估计不足外,她所缺乏的首先是一种执著专一的精神,再者,她缺乏坚强的毅力,并且有些懒惰。不管她以后能否出国,再说出国也未必算成功。她的这种性格,必将成为她以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和成功的绊脚石。从某种程度说,我觉得她是不够坚强的。
花这么多的笔墨在这两个比较上,无非是想指出意志的强与弱以及性格的不同对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功影响有多大。我认为事实,实例永远都是最能说明人的,当然,我的观点,从科学心理学上来讲,并不乏理论的支持。性格是什么?从心理学上看性格,它是指具有核心意义的性格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一种稳固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一是指性格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后天习得的结果,是在社会生活,教育影响和自身实践的基础上长期塑造而成的,是人格的具体体现。其二是这种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稳定性,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之中,在类似的甚至是不同的情境中,都以特有的人格特质表现出来。性格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它是有差异的。在日常生活中,只有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才能合理调整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结 论
生活中有的人锋芒毕露,挫折不断;有的人孤僻高傲,怀才不遇;有的人大智若愚,青云直上;有的人热情大度,生活快乐;有的人刻意求全,郁郁寡欢,等等。这一切都与一个人的性格有直接关系,所以良好的性格是成功和成才的基础。我们应该为健康成才而塑造良好的性格,而为此,我们要:
1.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人的性格归根到底还要受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制约与调节。大学生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与生活信念,性格就会自然受到熏陶,表现出乐观自信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2.正确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性格特征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行性格的学习与磨练,不断形成良好的性格。分析的过程,是一个深化自我认识的过程,是性格不断完善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如果我的那位室友能适当的分析一下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从而对自己的性格重新塑造一下,肯定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
3.重视在实践中磨练性格。实践应具有广泛性。学习实践,生产实践都可以磨练自己的性格。
4.重视环境对性格的影响。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形成良好的群体风格,有助于人的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如果我们长期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力求使自己的性格往好的方面发展,我相信,无论外界有什么困难和阻力,最后终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参 考 文 献
[1]
贺淑曼主编:心理健康与人才发展,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1998
[2]
葛铁林,温泉信:冲击逆境-强者心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3]
陈选华,吴志杰,张洪根编著:大学生心理学,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张小乔:现代认知心理学及其哲学意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
[5]
堵惠娟:科学心理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5
[6]
葛鲁嘉: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与实证的科学心理学的关联,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2
[7]
George R.L.& Cristiani T.S.:Couseling: theory and practice,
Prentice-Hall, Inc., 1990.
[8]
Brammer L.M., abrego P.J.& Shostrom E.L.: Therapeutic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Prentice-Hall, Inc., 1993.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