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学书法有感

 

PB01018025  李肖林

 

写下这个题目,顿感汗颜。想到自己拙劣的笔要抒写对汉字和书法的无限感慨,不免心中惴惴。

一个学期以来,随着对汉字和书法的深入了解,越发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厚重,真不愧“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这一点,仅从文字和书法中即可窥一斑。

首先是汉字的起源,关于这一点,有几种传说,如神农见嘉禾八穗而作“穗书”,黄帝见景云而作“云书”,少昊作“弯凤书”,帝尧作“黾书”,以及仓颉造字,神农氏结绳记事,伏羲氏造八卦等等。虽然这些与考古发现并不十分吻合,但是这些传说是广大人民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这显然是一种文化,想象的文化,可以记录的文化。

人类早期文字大多来源于图画,如古埃及的圣书文字,苏美尔文的楔形文字等,都是象形文字,但后来,这些文字逐渐被拼音字母所代替,而唯有汉字,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象形文字的特征。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书法又创造了隶书、篆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形式。从角甲兽骨到青铜器皿,从笨重的书简到贵重的丝帛,到廉价方便的纸张,文字不仅仅用其本身记录着历史,单是它的载体足以告诉我们哪个时代的特色、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文化知识水平。丰富多彩的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它是关于汉字书写的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艺术,归功于汉字独特的构成形式。书法是书法者对自然外物认知和体验的记录,是人们思维活动的反映。这也就是说,书法之所以是一门艺术,不仅仅因其具有形式之美,还因为它反应了人对美的感悟和追求,这是一种理性之美。

从甲骨文开始,人们就已经注重汉字书写的美观与否了。那些用来占卜、记录的兽骨角甲上,已经有刻意追求整齐美观的趋向了。在此之后的金文,由于时代较晚,明显的比甲骨文更为成熟和统一,体现更为丰富多彩的艺术美感,与古朴,细腻的青铜器相映成趣,互相增色不少,秦以后的篆、隶、楷、草、行更是让书法艺术千资百态,大放异彩。

中国历代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不论是石刻、碑帖、拓片,还是装裱精美的书法、诏书,甚至印章文字、货币文字,都不仅仅书法奇珍,也是历史文献;不仅仅记录着作者的思想精华,也涵盖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习俗,社会典章制度、科学文化发展等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正因为如此,每一次摊开纸,调好墨,执笔悬时,正襟危坐时,总有一种神圣的、将要接受犀利的荣耀感和幸福感。每一个笔画,每一次提按,倾注的是全部的精力,心烦时,不敢拿笔,那时对汉字、对书法、对中国文化的亵渎。曾有忘写作业,临时仓促写大字的经历,至今想起仍是羞愧、自责难当。这一个学期,学到的不仅仅是汉字,也不仅仅是书法。而是一种心态,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在这堂课上学的“虑淡物自清,意惬理无违”。在这个纷繁复杂,灯红酒绿的世界,能有这种淡泊宁静的。动态是难能可贵的。这是我所得到的最珍贵的东西。

有人说汉字是中国第五大发明,当其他四大发明都已过时而被逐渐取代时,唯有汉字还依然光芒万丈。虽然有时会遭到此许“噩运”,但我相信她将发出更大更灿烂的光辉!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