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记 油 茶

 

PB01007003  常海军

   

期末日益逼近了,意味着我该交论文了。本来开始时我就交了一篇关于六祖坛经的文章,但字数未达到一千五百,恐怕会影响分数,只好硬着头皮再挤些文字了,希望可以达到一千五的指标。

不能去抄别人的文章,那是对他人对自己对老师的侮辱。自己写,却又难免于流于千篇一律的形式。想来想去,只好谈一些家乡的特产了。

老师在一堂课上曾讲过中国名茶,其中谈到了青藏高原上的酥油茶。为了御寒取暖,藏区人民用这种油脂量大的食物,其原料好像是牦牛油吧。好像老师还说过,不常喝的人还真喝不下去。

无独有偶,今天我来谈一谈我们家乡的油茶。我的家乡是山西省柳林县,黄河边上的一个小县。黄土高原的冬天,也是非常寒冷的。每到冬天,尤其是腊月里和正月里,家家户户都制一些油茶面,早上冲油茶喝。

先谈一下茶面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原料——羊油。动物油一般都是固态的。称上(比如说半斤) 羊油,放于锅内,在灶上慢慢化开,要轻轻搅拌,防止油溅出来。羊油完全化开后,将白面慢慢打到锅内,用铲子翻来覆去地搅拌。面里要加入适当的盐,面与油的比例也要适当。这样不停地用铲子翻搅,直到看到面粉已变为一种熟黄色。这个火候一般人还掌握不好。真的高手,能把面炒成一种看起来非常匀净的熟黄,既不焦,又不淡。炒好之后,把锅从灶上取下,搅上几下,免得面粘在锅上,然后让它自然冷却。于是呢,油茶面制成了。注意,这可不是面条,而是面粉状的。

等到天寒的时候,你想喝油茶御寒。好的,取一个小锅,放进去两勺茶面,加上适当的盐(根据你的需要酌量加入),加入半锅或更多一些水,放在灶上,边搅拌边加热。这个做茶的过程我们那儿有个专有称谓,叫做“打油茶”,可能跟“打鸡蛋”的“打”差不多理解吧。对了,如果你愿意,还可在锅内打入几个鸡蛋。如果火快的话,大约十分钟,一锅热腾腾的油茶就制好了。

接下去的一个程序,当然是喝了。虽说只是一个字,但确实有很多讲究。第一,要用勺子而不能直接用嘴吸。因为油茶油脂很高,表面的那一层“皮”将内外完全隔开了。虽然外面看起来不冒气,但内部温度却很高。若贸然去喝,必然烫嘴。喝的时候,用勺子轻轻地把表面那一层掠到勺内,不是很烫,可以喝。继续掠“皮”……这样一层层地扒皮。很快就喝完了。茶的味道一般都略咸,且带一种别具一格的香。喝一碗茶,有时甚至于热得想脱一件衣服呢。经常人们把油茶作早点,向里面加一些馒头片、芝麻饼块,吃起来,咂吧咂吧,有滋有味。

这就是我家乡的油茶。笨嘴笨舌说了这么多,我想我可能还没有说明白。油茶虽然不能跻身于中国名茶之列,但其制作简易,味美多热,也算是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食库吧。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品尝更优,何不往山西柳林一游?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