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浅谈《鲁迅与许广平》

 

PB99012042   

 

我手里有一本倪墨炎、陈力英著,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与许广平》。以前听说过少许鲁迅与许广平的故事,见此一书,乐得一读。

书如其名,该书自然讲的是鲁迅与许广平发展的过程及后来的生活。倒不是我对他们的爱情感兴趣,而是颇想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

当年的中国,想必某些方面十分开放,与外国的交流应该还是有一点儿吧,给我的印象就是一种旧与新的结合期,看鲁迅与许广平的信件,他们的语言用今天的眼光看,都是文白夹杂,如其中二人的第一封信写到:“现在执笔写信给你的,是一个受了你快要两年的教训,是每星期翘盼着希有的,每星期三十多点钟中一点钟小说史听讲的,是当你授课时坐在头一排的座位,每每忘形的直率的凭其相同的刚决言语,在听讲时好发方言的一个小学生,他有许多怀疑而愤懑不平的久蓄于中的话,这时许是按抑不住了吧,所以向先生陈诉。”我的想法是这封信有点儿拘谨,并且学生作文式的痕迹很明显,当然文采是很好的,不过我个人的看法是,我不大喜欢这种语言。    (鲁迅与许广平等人合影)

但是,当我读到鲁迅的文章时,又每每为这种语言的特殊表达能力所呈现的魅力而折服。这种语言自有其迷人处,大家方能灵活运用之,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绵长的回味。当然,我不是说许广平用的不好,这是要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在我看来,许广平所写的应该是当时通用的书面语了,只不过鲁迅用的更显魅力了。

扯了这么多,又谈一谈另一封信,许广平说:“先生吾师,原谅我太愚小了!我值得而且敢配当‘兄’吗!不!不!……绝无此勇气而且更无此斗胆当吾师先生的‘兄’的,先生之意何居?”给我的印象是这明显是一个女生的激动的内心独白,意思显而易见,但仍给人一种语言不够自然的印象。我在想,是恋爱使其然,还是一种莫名的情绪?

总之,通过一些信件和交往的片断,我发现这个故事就像一个活泼的女大学生与一个青年教师的故事。当然,我绝无贬低二位先生的意思,我只想引用鲁迅的话:“其实,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因为说他们的结合是盲目的,显然是不对的,要不在后来的生活中他们怎么会患难与共,互相关心?

谈到鲁迅与许广平,那么也就略微提一下鲁迅的原配朱安,朱安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女性,但也带有那时代的一些特征,她抽水烟,很年轻的时候就抽水烟,她顺从,从不与鲁迅有争执,尽管鲁迅与她没有感情,她还是尽量服侍鲁迅的母亲,即使后来鲁迅与许广平住在上海后(她在北平),她虽有所怨言,但许广平有了孩子后,她也就高兴起来,理由是:“海婴是大先生的儿子,当然也是她的儿子,她也就没有了无嗣的责任,她死后,海婴一定会祭祀她,不会使她像个孤魂野鬼,逢年过节吃不到羹饭。”想来朱安也真是可怜。

读完此书,总的印象是,鲁迅与许广平是真心相爱,但他们的相识到相知也是很普通,有不成熟的成份。毕竟鲁迅不是圣人,他是一个伟大的文人,一个人。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