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浅谈庄子

 

PB00000616  张阳阳

 

    庄子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特异的存在,一位出类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个拔萃的文学家。他身处战乱连绵的战国时期,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这使他更能深刻的把握现实,体验人生,于是写出了一部灿烂夺目的《庄子》。从一接触《庄子》,《庄子》中蕴藏着的深邃的思想源泉和不竭的美感源泉,便强烈地吸引了我。从书中我体会到庄子逍遥人生的处世哲学,也体会到他从苦难世界中所作的精神提升。随着对庄子的进一步了解,这种体会也得到了加深和升华。

庄子思想的形成同他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战国时期,危机感是普遍存在的,庄子对这极端情境的深切而敏锐的感受,是形成其避世态度的根本原因。面对不幸的现实,虽然庄子追求着逍遥游的境界,然而他的逍遥游却是寄沉痛于悠闲的——表面上看来是悠闲自适,但内心充满着处世的忧虑感。他狂放而拘谨,耿介又世故,痛苦又超脱,执着又淡泊,进取又退隐,重生又轻死,既兼济天下而又独善其身。他的心灵从来没有静如止水,而是以全部的文化智慧,承受和融合了自我与非我,以及由此而引申出来的道德与美学的剧烈冲突,这种冲突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读《庄子》的时候,我觉得,庄子这部书差不多是一部优美的寓言集和故事集他的寓言多半是由他那葱笼的想象力构造出来的,立意异想天开,行文多铿锵有韵,“汪洋辟阖,仪态万千”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一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的,汉代的辞赋源与此,一般的散记文学也应该推他为鼻祖。

比那文字更璀璨的,则是其中蕴含的关于人生和处世的哲理。庄子的生活态度并不是出世的,而是介于避世和入世之间,庄子作为士阶层中的隐士一系,与儒家“学而优则仕”之文人有明显不同,儒家之文士多不免于卷入功名利禄的网络中,而庄子的游世态度,则要在权力结构的笼罩下保持其人格的独立,避免沦为工具价值或市场价值,要从功、名、利、禄的网络中提升一级,保持其无欲则刚的心灵和清醒的头脑,庄子更从宇宙的规模来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以艺术的心灵,审美的目光来观察事物。

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一种救世学说,而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他追索人生苦难的终极原因,发现一切灾难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人类自身无穷无尽的欲望。因此,他希望在精神领域里使人类从痛苦的深渊里走脱出来。庄子的哲学,是一部关于人如何逍遥自由的哲学,庄子不唯心,不会以为只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一切矛盾就烟消云散了,但心灵的自由是心灵的解毒剂,人生的喜怒哀乐,固然和个人的遭遇有关,但人主观的“成心”的确是人自苦其苦的根源,庄子教会了世人豁达宽容,看《庄子》,最大的收获是破除自我中心,使人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透脱出来。

有人认定庄子是纯粹的虚无主义者,其实不然,庄子并不是纯粹忘情于世人的人,在他心中、宇宙万汇,一切荟荟种种,都是出于道的演变,万象出于一源,一切差别都可泯灭,万物无始终,亦无穷尽,他根据这些概念建立出了他的人生哲学,要人去体念本体的大同无私,忘却世间一切相对的是非得失,人人都各得其遂的自由生长,人世间的一切竞争都可泯灭,而为理想的世界,他是一个观念论者,而不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庄子属于阿波罗式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的世界里,英雄和偶像式人物全不存在,激情也被恬静所取代,庄子的悲剧意识从现实的苦难中来,因此带着深刻的现实主义根源,从苦难中升华,又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深刻而隽久。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庄子的思想,这朵开放在人生旅途中的清奇之花。在多少个世纪过后,它的身影越发清丽纤秀。它醉人的芳香飘荡在世界之上,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爱读《庄子》,更欣赏庄子,每每为他绚烂文辞打动,为他逍遥游的思想和淡泊的生活所吸引,庄子的思想将永远生机盎然的活跃在我的心中。

 

 

参 考 书 目

 

[1] 《庄子新解》 吴林伯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