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这样的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哲人的心目中,山水是道德和智慧的载体,对自然的认识和体验,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审美理想。 山水画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青绿山水,二是水墨山水。青绿山水以墨线或金线勾勒轮廓,填以石青石绿为主的颜色,显得气象华美,金碧辉煌。
青绿山水从传世墨迹来看,以隋代的展子虔肇其端倪。他的代表作品是《游春图》 ( 图 3 — 1 — 6) ,唐代的李昭道和李思训父子继承和发展了展子虔的山水画艺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青绿山水画孤。宋代的青绿山水画风趋向细腻典雅,形式和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最具典范的作品当推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 图 3 — 4 — 1)o 王希孟是宫廷画家,从小经过严格的训练, 18 岁时就画成了此作。 水墨山水,纯以墨笔,辅之以水,或淡施浅绛花青,藉之可以抒发高洁旷达的胸怀,展示宇宙天地幽邈深邃,浑厚华滋的意境。 开创水墨画派先河的画家首推王维。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晚年隐居,抚琴参禅,吟诗作画。首先采用“破墨”山水画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艺术语言,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意境。苏轼评价他的作品称“味摩惦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五代两宋时期是山水画创作的高峰期,这时的画家,以真实的自然山水为生活依据,描绘出北方的重峦峻岭的万千气象与南方的逶迤连绵的秀丽风光。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领军,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两宋更是名家辈出,北方山水画家最杰出者当推李成、范宽。范宽的画,山峦浑厚,势壮雄强,大气磅礴。他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以雄伟屹立的大山、一线如练的飞瀑、壮如虎踞的丘阜,分割组合成大块画面。右下角牵出行旅驴队,与大面积的山川形成了强烈对比。画出了北方山水的壮美气势 o 《溪山行旅图》是传世宋代山水画的经典作品。 宋代山水画中最具创造性的画法是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创造的“米氏云山” o 米芾是著名书法家,对笔墨的抽象美有着深刻的体验。他认为“山水古今相师,少有出尘格”,于是借鉴董源的山水画法,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他对江南山水的印象和感受。米友仁画山水亦“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 o 这种不求形似而求神韵的画法,为后世文人画的发展树立了楷模 ( 图 3 — 4 — 3) 。 元代的山水画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当属元代四家——黄公望、伊瓒、吴镇、王蒙。其时画家多喜用生纸代替绢来作画,纸受墨,渗化层次更为丰富,笔运线,线条变化更加莫测。元四家直接从宋代入手,化繁为简,尤其讲究笔墨的表现力,但仍然以真山真水为依据。 明清两代山水画发展出现了画派纷呈的格局,最著名的有“吴门画派”,“虞山、娄东画派”、“新安画派”等。
石涛是清代最具开创精神的画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他把山水画的审 美功能放到了第一位。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认达要在“笔锋下决出生活,墨海里立定精神”,睾“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完成了中国画的完整的程式语言,表疵九极为丰富 ( 图 3 —4'-6) 。 ???????????????????????????????????????????????????????????????????????????????????????????????????????? 现代山水画家众多流派纷呈,把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黄宾虹(1865-1955) 祖籍安徽歙县,早年拥护辛亥革命,创办现代艺术社团,长期从事艺术由版和和艺术教育工作。以毕生精力研究和创作中国画以及诗文书法,尤其在山水画方面成就卓著。
3-4-9《长江万里图》局部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 曾去敦煌临摹了三年壁画,画艺大进,善用复笔重色,形成了工细华丽的个人风格。五十年代栖身海外,吸收西洋画用光用色的长处,并受西洋现代画风的影响,创泼墨泼彩的绘画新貌。他的代表作品《长江万里图》在近 20 米的长卷中,勾画了千岩万壑,流水飞泉,城镇村墟,展现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在此卷中他把传统山水画的皴法及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与西方现代绘画中的泼彩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新风格,豪迈奔放,苍茫浑雄 ( 图 3 — 4 — 9) 。
石鲁 (1919 — 1982) 四川仁寿人,原名冯亚珩,因为崇拜石涛和鲁迅,遂改名石鲁。他 1936 年毕业于成都美术专科学校, 1939 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进鲁迅艺术学校学习、任教。在陕北创作了很多宣传抗日、反对独裁的革命美术作品,解放后,他担任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开始学习传统美术作品, + 认真研究美术理论,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整举、融汇贯通中国传统画论。
现代山水画大家还有钱松岔、李可染、吴冠中等人,都在创作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o( 见图 3 — 4 — 13 、图 3 — 4 — 14 、图 3 — 4 — 15) 。
|
联系我们 | 网站介绍 | 网站地图 | 在线帮助
Copyright ©2004 KmLab of STCP at USTC,HeFei,AnHu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