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教学大纲(36学时 2学分)
----------------------------------------------------------------------------

第一章 定量分析概论 (4学时)
第一节 概述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分析方法的分类;
分析化学发展概况;
定量分析过程。
第二节 滴定分析法概述
滴定分析法的特点;
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溶液的浓度;
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第二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 (6学时)
第一节 误差的基本概念
误差的分类;
准确度和精密度;
误差和偏差。
第二节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第三节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平均值的可靠性;
显著性检验;
离群值的取舍。
第四节 分析质量的保证和控制
分析质量的保证;
分析质量的控制。
第五节 有效数字及计算规则
有效数字;
数字的修约规则;
计算规则;
分析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 (8学时)
第一节 活度系数和平衡常数
活度和活度系数;
活度常数;
浓度常数和混合常数。
第二节 酸碱质子理论
共轭酸碱对及其离解常数。
第三节 酸碱平衡中有关组分浓度的计算
酸碱组分的分布分数;
物料平衡;
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
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第四节 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缓冲容量和有效缓冲范围。
第五节 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
酸碱指示剂;
滴定曲线;
终点误差。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 (6学时)
第一节 概述 EDTA及其螯合物
第二节 配位平衡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配合物的分布分数;
副反应系数;
条件稳定常数。
第三节 配位滴定法基本原理
滴定曲线;
金属指示剂;
终点误差;
溶液pH值的控制。
第四节 混合离子的选择滴定
选择滴定判别式;
选择滴定中溶液pH值的控制;
掩蔽法的应用。

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4学时)
第一节 氧化还原平衡
标准电极电位;
能斯特方程;
条件电极电位;
氧化还原平衡常数;
化学计量点电位。
第二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基本原理
滴定曲线;
氧化还原指示剂;
终点误差。
第四节 预先氧化或还原处理
第五节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高锰酸钾法;
重铬酸钾法;
碘量法。

第六章 重量分析和沉淀滴定法 (4学时)
第一节 重量分析法概述
重量分析法分类和特点;
对沉淀的要求;
重量分析结果计算。
第二节 沉淀平衡
溶解度和溶度积;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第三节 沉淀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沉淀的类型;
沉淀的形成;
沉淀的沾污;
沉淀条件的选择;
有机沉淀剂。
第四节 沉淀滴定法
对沉淀反应的要求;
滴定曲线;
指示终点的方法。

第八章 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方法 (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分离的重要性;
回收率和分离系数。
第二节 分离方法简介
沉淀分离法;
溶剂萃取分离法;
离子交换分离法;
色谱分离法;
其它分离法。

第九章 复杂物质分析 (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复杂物质分析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