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

课程
负责人
姓名 程福臻 性别 出生年月 1942.3
最终学历 博士生 职称 教授 电话 0551-3606844
学位 博士 职务   传真 0551-3631760
所在院系 理学院 E_mail fzhen@ustc.edu.cn
通讯地址
(邮编)
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230026)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矮活动星系的星族合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1.1-2003.12,主持人
(2)“活动星系核的多波段观测”,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天文学项目,1998.1-2001.12主要参加者
(3)“世界空间天文台/紫外卫星第二阶段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003.1-2004.12,主持人

2.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Spectroscopic Study of Blue Compact Galaxies I.The spectra A&AP., 389,845SCI 2002 孔旭程福臻(2)
(2)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Spectralindices of Stellar Populations MNRAS, 323, 1035SCI 2001 孔旭程福臻(2)
(3)New Age Indicators for Stellar Populations Chin. Phy. Lett. Vol.17, No.9, 700, SCI 2000 孔旭程福臻(2)
(4)Stellar Population in Blue Compact Galaxies A&Ap., 351, 477SCI 1999 孔旭程福臻(2)
(5)Seyfert 星系NGC 4151宽线区的Reverberation mapping分析 《天文学报》,Vol.39, No.2, 172 1998 薛随建程福臻(2)

人员构成(含外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叶邦角 1962.8 教授 近代物理 组长,负责组织教学研讨
胡友秋 1942.9 教授 空间物理 教材编著、内容改革
戚伯云 1941.8 教授 应用物理 内容改革、教材编著
刘金英 1942.12 教授 近代物理 主讲
秦 敢 1968.8 副教授 凝聚态物理 主讲及网上教案编写
汪成友 1952.4 副教授 低温物理 主讲
林宣滨 1965.10 副教授 天体物理 主讲
蒋 一 1969 副教授 原子分子物理 主讲
章江英 1969 讲师 光子 主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每年有大约1800名本科生要学习电磁学,通常分成大约18个班,因此至少需要18名主讲教员,再配上大约40名辅导教员。我们的主讲教员都来自各种物理专业,多年来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队伍,人数约为26人。辅导教员由研究生担任,以批改作业为主。较老的主讲教师多数是大学本科毕业,少数是研究生毕业或具有博士学位者,年轻主讲教员都具有博士学位。近十年来,逐渐形成了一支老中青、比例协调的教学队伍。其中55岁以上老教师占30%,40-55岁中年教师占30%,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0%。老教师都有多年的电磁学教学经历,其中五位都教过10遍以上的电磁学课,年轻教员都经历过辅导教师阶段,还有的与老教师合讲一学期阶段,这就是我们提倡的以老带新,效果很好。

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在未来的三年内,计划培养五名青年主讲教师。培养的步骤为,先辅导,然后与有经验的教师合讲或试讲通过,方可担任主讲。

1. 规范教研活动:在上电磁学课的学期,我们有三次教学情况交流,研讨活动,开学后的第三、四周、期中、期末考试前两周。
2. 教学研讨活动包括一般的情况交流,研究本届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状况、商讨教学中侧重解决的问题,期中研讨课外的讲座安排,学生小论文的安排,期中考试安排,期末交流总结和期末考试要点讨论。
3. 将教改项目的研讨插入教研活动中,例如:电磁学多媒体的制作与使用,如何将科学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如何开展互动式教学,教材改进,关于相互观摩教学问题。
4. 开展小论文写作活动,期末进行优秀小论文竞赛。
5.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
(1)“《电磁学》成为中国科大第一门物理学一类课程的回顾和思考”,孙宗扬,《教育与现代化》,1998年,第1期,P36
(2)“从导体静电平衡角度来理解叠加原理及静电相互作用”,胡岳东,程福臻,《教育与现代化》,1998年,第2期,P29
(3)“从静电——静磁对称性原理导出毕奥—萨伐尔定律”,孙宗扬,《大学物理》,1998年,第17卷,第期,P26
(4)“以实践为取舍新旧知识的标准”,陈慧余,李志超,《教育与现代化》,1999年,第3期,P35
(5)“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加强学生素质培养”,刘之景,《国际物理教育通讯》,1999年11月,第24期,P38